為彰顯企業責任和社會擔當,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形成推動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合力,2021年3月27日-28日,“2021年中國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交流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本次交流會邀請國家人社部、稅務總局相關業務司局、地方人社廳(局)、院校、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代表參會,共同起航新時代、謀劃新發展,在新階段、應用新理念、構建新格局。冀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曉軍應邀出席并做專題分享。
3月27日上午,交流會由中國勞動保障報社副社長李艷秋女士主持,中國勞動保障報社黨委書記、社長,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理事會理事長趙國軍先生致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先生出席并講話。
楊志明先生表示,面對后疫情時代諸多不確定性,在勞動就業上最活躍的是新業態靈活用工快速發展,有可能改變勞動管理中勞動合同“一統天下”的格局。勞動就業領域發生了趨勢性變化:一是勞動力需求由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二是勞動力供給由無限供給走向有限供給;三是大量新生代投身勞動就業新業態。新業態勞動用工異軍突起,既有精準性更強、勞動效率更高、就業更加靈活自由、就業機會增加等獨到的優勢,同時也擁有著就業穩定性低、缺乏新的監管形式、社保權益難以保障、勞動風險與財富聚集分離等不足。新型用工方式不適應勞動合同的剛性約束,對勞動管理提出新的課題。同時,楊志明先生還提出了支持新業態用工發展的幾點建議:一是盡快研究出臺新業態職業意外傷害保險;二是研究平臺注冊人員勞動爭議調解和線上解決爭議的辦法;三是在現有社保制度框架下,探索新型用工專設賬戶;四是勞動管理創新,重視勞動大數據的應用,通過數據留痕、數據挖掘,將大數據技術用于勞動管理,讓數據成為依據、憑據和證據;五是精準算法要在勞動標準框架內,要與體面勞動相結合。
3月27日下午,人社部人力資源流動管理司副司長李祥偉就《十四五規劃中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做主題講話,李祥偉指出,人力資源是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源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門類和新興產業,是實施發展戰略、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是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廣闊領域,在促進就業創業、優化人才配置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要進一步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協同發展、集聚發展、開放發展、規范發展等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海淀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王茜庭長表示,新業態用工常見勞動爭議焦點在于四個方面:一是勞動關系模糊,存在確認障礙及保險繳納的缺失;二是新業態互聯網辦公,是新業態用工的雙刃劍;三是休息休假權以及勞動報酬支付存在分歧;三是解除權行使和責任劃分難等。同時王茜庭長認為,新業態用工需規范合同簽訂及勞動保障措施,不斷推進“互聯網+管理”的智慧用工方式,明確責任劃分,建立新業態工會,充分發揮聯動作用。
3月28日上午,冀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曉軍先生發表主題分享。
吳曉軍表示,“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及平臺經濟等一系列商業模式的創新,非標準的勞動新業態場景越來越多,與傳統勞動形態相比較,新業態的“新”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看待:從技術層面看,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運用,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依靠互聯網在全社會配置資源和勞動力成為可能;從模式上看,隨著互聯網平臺出現的平臺型組織模式,即由互聯網平臺來組織生產要素產出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模式,這種模式是全新的,行業發展新秩序是新的;從消費上看,作為新技術和新模式的結果,外賣、跑腿、家政等新的消費領域被開拓為新市場,產生新需求滿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職業上看,作為新消費提供者的勞動者相應地出現眾多新職業,例如網約車司機、網約廚師、網購快遞員、網絡主播、外賣送餐員等,新職業的興起帶來了新的機遇。不論是哪一種“新”,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都形成了數據留痕,數據留痕最重要的是將數據用于勞動過程管理,數據將成為依據、憑據、證據,不僅僅解決勞動爭議糾紛證據問題,在不斷減少經營成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它推動著企業數字化的變革,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他認為:由于新業態勞動具有數據驅動、網絡協同的特點,也沒有固定空間和時間限制,所以新業態勞動者與平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從服從用人單位指示、勞動紀律與工作管理,接受用人單位考核、監督與獎懲等人格從屬性上來說;還是從勞動者所提供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被完全納入用人單位的經濟組織與生產結構內,并獲得工資性收入等經濟從屬性上來說,都存在很大模糊性。傳統勞動法律制度還不完全適用平臺與平臺上的服務提供者,新型勞動法律制度還處于探索期。在新制度的探索期,司法審判尚無法可適,只能保持嚴謹中立的態度,在勞動者受到明顯傷害時,通過既有法律思路進行保護;行政規制經驗不足,政策創新的難度很大,只能在保持審慎監管的同時逐步探索。工會作為勞動法律制度的主要參與主體,作為勞動者權益保障的關鍵推動力量之一,是制定行業用工規范、制定用工標準、協調勞動糾紛、保障勞動者權益、推動新型勞動形態問題解決和化解相關潛在社會危機最合適的途徑。
最后,吳曉軍號召,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應該承擔起組建新業態聯合工會的任務,將服務的對象從企業真正轉變為人力資源、人、勞動者,協調勞資爭議,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服務勞動者素質技能提升和收入保障提升的需要,為中國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人才,在國家經濟的整體轉型和發展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分享受到了與會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同行精英的一致認可。